首页>>行业资讯>>来自奥马哈的声音:常劲、施宏俊、杨岳斌眼中的巴菲特股东大会

来自奥马哈的声音:常劲、施宏俊、杨岳斌眼中的巴菲特股东大会

发布于:2025-05-04 20:02 阅读:19860

财联社5月4日讯(记者 吴雨其)2025年5月4日,兴证全球基金、财联社、腾讯新闻共同主办的“投资·可为|2025年度中国投资人峰会”在奥马哈进行。

image

在“再谈价值投资:可为与边界”圆桌讨论中,喜马拉雅资本副董事长常劲、芒格书院创始人施宏俊、国联安基金权益投资部基金经理、价值投资组负责人杨岳斌,与主持人腾讯财经负责人刘鹏共同探讨了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、历史传承与当代挑战。

从伯克希尔六十年的复利奇迹,到当代规模与边界的挑战,再到变局中的成长价值辩证,本次圆桌讨论揭示了价值投资的复杂性与生命力。无论是巴菲特的传承安排,还是对机会成本、风险收益非对称性的精妙运用,抑或对能力圈与清单思维的坚持,核心始终未变:以理性穿透市场噪音,以长期对抗短期波动,以微观努力回应宏观无常。正如施宏俊所言:“乐观应该是对的。”在价值投资的框架下,可为与边界的探索,仍将是未来六十年的永恒主题。

价值投资的来时路:传承与进化

巴菲特股东大会的落幕,成为本次圆桌讨论的起点。

施宏俊观察到,尽管巴菲特宣布逐步交棒,但参会者的热情不减反增,“大家还是有很多期待,期待伯克希尔有新的60年”。他进一步指出,巴菲特的交班安排不仅是人事更迭,更是对企业文化的延续,“今天巴菲特对一些问题的回答,更多是讲到怎么看我们所处的时代,年轻人怎么过好一生。”种宏观视角为伯克希尔的未来奠定了基础。

常劲从历史维度补充,巴菲特的传承计划早有端倪,“关于巴菲特接班人的讨论也不是一两年,而是讨论了十几年了。”他特别提到芒格的离世对巴菲特的影响,“芒格先生去世了以后,我也可以感觉到巴菲特先生肯定还是有退役的感觉。”阿贝尔的亮相标志着“价值投资大道光明的时代还在前面”。

杨岳斌从基金经理视角切入,指出阿贝尔对巴菲特理念的忠实继承:“买一个股票就是买一个企业,我们要看这个企业5年、10年,乃至15年的经济特征。”他进一步强调,理解价值投资需回溯源头,“巴菲特的师傅是格雷厄姆,他的另外一个师傅叫做费雪。如果不把格雷厄姆和费雪的原版都看一遍,大家对费雪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到不到位的情况”。

伯克希尔六十年的成长历程,成为价值投资实践的最佳范本。常劲认为,复利的力量是其成功关键,“自始至终去实践理解生意、以股东心态做决策,复利的力量才真正造就了今天伯克希尔的成功”。

施宏俊则以西科金融收购案为例,揭示巴芒风格的核心:“一旦建立信任关系,就轻易不破坏信任关系”,并通过业务升级“把被低估的公司变成好公司”。杨岳斌补充道,巴菲特的历史选择彰显定力,“当市场泡沫出现时,他会选择离场”,例如1969年解散合伙公司以规避沸腾岁月的风险,以及1999年拒绝科技股泡沫的坚持。

伯克希尔的启示:边界与规模挑战

伯克希尔六十年的发展历程,既是价值投资的成功范本,也为超大规模资金的运作提供了独特启示。

常劲指出,伯克希尔的体量已使其成为“系统性重要的金融公司”,这导致其投资逻辑与普通基金截然不同,“当你的规模变得非常大的时候,你就是市场了”。因此,伯克希尔需储备巨额现金以应对“未来发生重大事件时的巨大机会”,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中抄底高盛优先股的经典案例,“当这种机会发生时,你手里边要有子弹,因为那时再去凑钱就来不及了”。

此外,现金储备还承担着战略职能,“伯克希尔作为保险和再保险公司,也是系统性重要的金融公司,在重大灾难性事件中需有足够的资本支撑业务”。杨岳斌以伯克希尔的日本投资为例,解析其风险控制的精妙设计:通过发行低成本日元债投资五大商社,并利用汇率掉期锁定风险,“风险收益非对称性被完美实践,妥妥的收益,没啥风险”。

他进一步强调,这类操作依赖伯克希尔的特殊地位,“普通投资者难以复制,但可从中领悟巴芒对风险收益比的极致追求”。施宏俊则提醒,伯克希尔的现金管理需跳出传统框架,“美国国债利率回报不低,但它与一般公司的考虑完全是两种想法”。

面对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,施宏俊主张以长期视角对抗短期波动:“巴菲特在伯克希尔50周年时写道,尽管美国经济短期起伏,但长期必然向上。对中国经济也应如此看待。”常劲则提出微观层面的应对策略:“宏观是客观的,我们无法改变,但可以寻找真正有竞争力、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。”

杨岳斌系统化总结“四个过滤器”方法论:第一,识别“花很少本钱就能产生大量现金流”的好生意;第二,评估护城河的深度与可持续性;第三,解决代理人问题,确保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一致;第四,严格计算内在价值,“1块钱的东西需以6毛、7毛买入”。他将其类比飞行员的清单思维,强调对投资安全的保障,“像飞行员用清单保障飞行安全一样过滤风险”。

变局中的可为:成长与价值的辩证

当下市场对“红利”与“成长”的争论,暴露出对价值投资的常见误解。杨岳斌尖锐指出,将红利等同于高股息是致命误区,“周期性强的资产可能今年现金流充沛,明年却亏损”。真正价值在于“持续强劲的现金流与稳定成长”,例如喜诗糖果案例中“经济护城河带来的长期定价权”。

他警告科技股投资的陷阱:“科技产业变化剧烈,连英特尔领袖都难预测未来现金流。如果盲目相信‘林子里有20只鸟’,最终可能只剩‘一地鸟毛’。”

常劲从全球视野拓展价值投资的边界:“经济成长是复利的基础,哪里有经济成长,哪里就有机会。”他以李录的文明现代化理论为支撑,将价值投资上升至文明演进层面,“优秀公司跟随经济成长带来长期回报,这是确定的复利力量”。

对于中国市场的价值重估,他强调“不看行情”的定力:“喜马拉雅资本作为全球价值投资者,专注寻找商业模式独特、现金流强劲、竞争优势持续的公司。”

施宏俊则以出版业经验类比选股逻辑:“我曾尝试跨领域做书,后来发现成功概率高的仍是能力圈内的价值投资类书籍,例如《穷查理宝典》和《文明、现代化、价值投资与中国》。专注真问题,才能穿透市场噪音。”

关于“可为之年”的实践建议,三位嘉宾给出差异化视角。杨岳斌强调确定性:“在低利率环境下,看清企业自由现金流并高确定性下注,方能战胜国债收益。”常劲呼吁深耕微观:“支持价格低估的优质企业,成为市场的良性力量。”施宏俊则重申能力圈原则:“在巴菲特看来,一生只需找到5-6个机会,已非常成功,普通投资人人更需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行动。”
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新闻资讯
  • 知识学堂
  • 联系我们